重庆中医药学院中医学院由原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系与重庆市中医院临床师资整合组建。现有教职工116人,含硕导43人、博导6人,开设中医学和中医养生学专业,在校生1417人。
学院底蕴深厚,前身为1951年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被誉为“中医黄埔”的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中医系,任应秋、冉雪峰、鲁之俊等名家曾执教于此。2001年并入重庆医科大学后,于2006年首招研究生,2010年获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与重庆医科大学共享导师资源,稳定设有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7个二级学科方向。
中医学院现有7个教研室,助推教学工作稳步提升。一是教学业绩成效初显。2024年学院共编写教材《中医药文化学》《中医禁忌学》《方剂学》《方药纵横》4本,其中《中医药文化学》获批重庆市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方剂学》获批“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共承担教改项目9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二是科研工作取得新突破。作为新生院校,2024年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5项,发表科研论文13篇,其中SCI 4篇;CSCD 4篇;中文核心3篇,凸显新生院校科研实力。
学院事业发展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引擎。创新构建“15723”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精心打造“远志工作室”党建品牌,形成以教工党支部为核心、辐射全局的育人新格局。“远志工作室”下设三大二级品牌,架构清晰、功能互补:“远志·笃行”聚焦实践育人,首创“校内义诊+党员名师带教”模式,依托全国名中医工作室资源,既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中医服务,又让学生在真实诊疗场景中提升技能。“远志·学堂”激发学生主体性,组建“远志”宣讲团,鼓励学生化身中医文化传播者,现开展校内宣讲2期、校外宣讲3期,覆盖500余人次。“远志·讲堂”着力拓展学术视野,邀请业界权威专家开设高水平讲座四期,惠及师生1000人次,营造了崇学尚研的浓厚氛围。
立足育人根本任务,学院构建了“1234”学生管理模式,形成了“思想引领-专业培养-实践创新-成长服务”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并积极探索以“五术”为核心的守正创新人才素养培育路径。在思想引领方面筑基铸魂,现有两届本科生共891人,其中团员858人,占比高达96%;入党积极分子20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56人。专业实践则着重强化能力培养,学院坚持“早临床、多临床”特色,要求全体学生自大一即进入附属医院实践,每学期完成32学时临床跟诊,年均记录名中医跟师案例超百例,学生随党员专家出诊已成为常态。创新实践与文化传承齐头并进,学生竞赛成绩亮眼:2024年以来获各级奖励26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10人次、市级107人次;摘得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市金奖、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大学生创新计划大赛全国铜奖、重庆航空杯2024年“创青春”重庆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社会服务是学院彰显责任担当的重要窗口。“远志宣讲团”年均计划开展宣讲6场,其中校内覆盖400人、中小学覆盖500人、社区覆盖200人,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浸润基层。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获“第43届‘公益青春’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团体三等奖,“重庆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先进个人”。
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远志工作室”内涵建设,促进中医药教育与党建工作更深层次融合。秉承“政治坚定、医术精湛”的培养标准,致力于造就兼具家国情怀、精湛医术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中医人才,为守护人民健康、传承中华瑰宝贡献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