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介
中医药智能新材料实验室是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的重要科研平台,致力于将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中医药智能化新材料的创新研发及其应用。实验室依托于学校强大的科研资源和跨学科的合作团队,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创新驱动的研究氛围。实验室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新相结合,探索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新应用,特别是在创面修复、骨修复及肿瘤靶向治疗等领域。
实验室的科研目标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智能化新材料,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满足社会对高效、低成本、可持续医学治疗方案的需求。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研设备,并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实验室能够在材料学、药学及临床医学的多个层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中医药智能材料学的前沿科技贡献力量。
中医药智能新材料实验室不仅重视基础研究,还高度关注产业化转化。在过去几年里,实验室在中药新材料的研发、制备工艺优化、临床前实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已申请多项国家专利,并成功与多家知名医院和企业展开了合作。实验室致力于将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通过现代化技术转化为具体的医疗产品,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并有效降低治疗成本。
实验室成员队伍由来自中医药、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领域的多位资深专家组成,研究团队的成员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力的科研论文。此外,实验室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社会服务的提升。
通过搭建高水平的中医药材料学研究平台,实验室将继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助力中医药智能新材料在临床医疗、老龄化社会、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实验室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通过持续的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实现中医药新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人才,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智能化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研究方向
方向(1):难治创面修复的新型中医药复合材料的研究
针对临床糖尿病创面修复困难的问题,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和临床调研找出有几千年治疗烧烫伤历史的大黄炭并通过动态共价键席夫碱反应和双键功能化多巴胺制备壳聚糖可注射水凝胶,装载大黄炭纳米颗粒,结合化学交联网络及纳米增强结构,构建用于创面修复的可注射自修复组织粘附性的大黄炭水凝胶敷料,该设计有望降低现有可注射水凝胶的经济成本,同时实现中草药的缓释功能,同时利用中草药对皮肤的修复效果,增强皮肤再生效果,更好发挥中医药在创面修复中的价值,提高创面愈合的效率。
方向(2):骨修复的新型中医药智能水凝胶的研究
针对临床骨缺损患者不规则骨修复的需求,将基于海洋源壳聚糖的可注射自修复水凝胶与装载促进骨再生的中药活性成分相结合,开发一种新型中药缓释水凝胶材料。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和主要成分配比,研究水凝胶材料的药物装载释放性能,评价水凝胶材料的组织诱导能力,并探究水凝胶材料促进骨修复再生的机理,从而开发新一代光响应的无定型骨修复中药医用材料。致力于寻求经济并能有效装载和释放中药的可注射智能化水凝胶的研发,以满足目前临床治疗疮疡溃后久不愈合、骨质疏松骨折等领域面临的迫切需求。前期研究发现,我们研制的新型中药复合材料不但有效治愈创面、骨折等损伤,同时明显改善了机体整体水平的代谢紊乱,呈现“外内兼修”的良好效果,显示出巨大的开发与应用潜力。
方向(3)肿瘤靶向治疗高端制剂的新药研发
致力于设计并构建具有肿瘤细胞特异性药物快速释放的级联响应纳米递送体系,用于递送抗肿瘤中药(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的潜在靶点中药),以期发现肿瘤治疗的靶向中药新材料。
实验室负责人
中医药智能新材料实验室主任为王建伟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