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时,寻静心一隅。
赤心相逢,绽青春之花。
中医入苗,探互泽之法。
2024年7月15日,庆中医药学院三下乡队伍“苗晓医”志愿服务队抵达重庆市彭水县鞍子镇罗家坨苗寨,开启了他们暑假三下乡的实践活动。
风景秀丽、居民热情是这里给志愿者们的第一印象,真诚的笑容为他们充了能量,志愿者们干劲满满地准备起了明天的工作。
7月16日上午,“苗晓医”队伍邀请当地居民来到游客中心参与关于中医药知识的文化宣讲。内容包括常见的中医药疗法、穴位、生活中的阴阳学说和实用的驱蚊香囊的做法。
在讲解日常穴位的时候,曾弋舟同学描述完风池穴和涌泉穴的位置说到:“瞌睡来了按一下风池穴,醒了。瞌睡半天不来按一下涌泉穴,睡了。”
居民们会心一笑,无一不伸手在后颈处比划着寻找风池穴。讲解驱蚊香囊的制作方法是为了后面和大家一同制作做铺垫。宣讲会在欢乐轻松的科普氛围中圆满结束。
7月16日傍晚,重中医“苗晓医”志愿服务队和重庆医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队伍一起组织了一场表演。“苗晓医”志愿队伍带来的是中华传统功法八段锦,大家跟随音乐起势,动作缓慢而充满力量,仿佛有一股气伴着他们的动作流动,行云流水,整齐划一。
观众们跃跃欲试,目不转睛地学着志愿者们的动作。随后便是歌舞,现场氛围热烈,苗族服饰鲜艳吸睛,刺绣精致,大家手牵手载歌载舞之时,大家的欢笑声和银饰叮当声一般清脆。
音响的歌声落在耳畔:“天下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
7月17日上午是志愿者队伍进行调研的时间,他们拿着调查问卷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居民们热情地将志愿者们邀请进家,在欢声笑语中填完了问卷的内容,也听了很多居民们对于家乡建设的建议。
文化要传承,家乡要发展,需要新鲜的血液不断注入,于是年轻人想留下,便需要更多当地的就业岗位,齐心去助力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同时,也了解了居民们和中医药的故事。用过的人不少,大家都说好,但却不是第一选择,很多人都只在大病调理上才去选择中医。听到这些志愿者们瞬间觉得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任重道远,这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广不广”的问题。希望在不久的明天,在中医的优势领域中,大家可以第一时间想起中医。
7月17日下午,到了万众期待的做儿童驱蚊香囊的时刻,在做香囊之前,居民们想起昨天看到的八段锦表演,再了解到它的功效后,希望志愿者们能够教学,志愿者二话不说便带着大家开始一同学习。
随后志愿者们摆出药材,小朋友们乖巧地排队,由志愿者帮忙抓药。
中草药香味悠悠耐闻,小朋友们拽着白色的内胆,时不时地拿起凑到鼻边。色彩各异的香囊挂在竹竿上等待着挑选,清风拂过,宛如山寺之景,静谧了时间。
小朋友们拿着做好的香囊与志愿者合影,相机按下前,还在爱不释手地相互讨论。
7月18日,志愿者们今天的任务是拍摄文明旅游的宣传视频。写剧本,背台词,练走位,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着。团队里关系和睦,拍摄中对视偶尔会笑场,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让大家练出了演员的“信念感”。
夕阳西下,疏影横斜,工作彻底告一段落,大家收拾完工具走回住所。
这条路仍然像来时一般幽静未改,一如“苗晓医”队伍志愿者们的初心未变。炽热的心让团队的成员们相聚。携手走过的这几天,夏日的汗水浸透衣衫,他们用脚丈量着土地,用心寻找着答案,即使辛苦,大家也从未抱怨。
队伍三下乡的实践结束了,但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脚步却永远不会停止。
这条路上,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滴汗水都闪着光。志愿源于心,服务践于行,水滴的力量汇入大海,终聚成磅礴之势。立鸿鹄志,便做奋斗者。他们,永不止步,总在路上。
图文来源:“苗晓医”志愿服务队
指导老师:张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