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中参西 至真至善

【对话名医大师】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王建伟:将毕生精力奉献到中医药教育与研究事业中

作者:2024/04/23 09:53

王建伟  博士、二级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岐黄学者,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面青地项目二审专家,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专家,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多省市科技项目与成果评审专家。世中联糖尿病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基础与应用专委会创会主任委员。曾先后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基础与应用研究;组织损伤修复中药水凝胶复合新材料研发。

主要科研学术成果:近年来带领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本人主持6项,指导博士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项;省市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56篇);获得和申请专利5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副主编专著3部;多次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王建伟(右一)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医药导报:您前期学习的是西医,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转向中西医结合研究?

王建伟:可以说是一种与中医药的缘分使然。我出生于农村医学世家,祖父幼时开始拜师学习中医,是我们家乡县医院的创建者中主要成员之一,当时在家乡一带是比较有名气的中医先生,至今家里还保存着祖父的一些方子。父亲跟随祖父学习中医,曾在乡镇医院上班,后来响应国家政策在家行医。受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于是我大学的志愿报考了医学院校,但是是西医学校,5年学习毕业后开始从事的是基础医学的教学与研究,到博士研究生阶段,师从重庆医科大学王亚平教授,接触到中药药理研究,自此研究课题一直与中药有关,渐渐的发现自己对中药药理研究、中药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越来越感兴趣。

同时,美国与日本京都大学的留学经历也为我的研究技能和科研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回国后我一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研究领域,期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新方法以及交叉学科揭秘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精髓,在对中医宏观理论微观分子洞察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做出了一点成绩。

医药导报:谈谈您在美国和日本研究学习期间,看到的国外中医药发展情况及您的感受。

王建伟:前面也提到,美国与日本京都大学的留学经历为我的研究技能和科研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2008年有幸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青年教师骨干项目,到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病理检验科室研修学习半年。我清楚地记得一下飞机,导师到机场亲自迎接,然后直接把我带到实验室,简单与实验室的老师和研究者们介绍认识之后,马上就跟着指导老师做实验,直到当天下班后才到住所安排住宿事宜,自此算是已经进入研究室的科研实验状态。期间我深深感受到导师做为一个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和魅力:坚毅、执着、高效、严谨以及为人的谦和、慈祥。半年的时间非常短暂,本来约好回国后过一段时间再到美国做为期两年的博士后,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成行。

2010年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我得以到日本京都大学病院内分泌科研修1年,就此研究方向转为代谢性疾病防治领域。1年的留学充分体会导师的一阵见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一丝不苟、细致严谨以及刻苦钻研的优秀研究品质。两次的出国学习使我增长了见识和智慧,让我受益终身。

对于国外的中医药研究与应用情况,在我看来,日本很重视汉方以及中草药保健品的研发等,有我们需要虚心学习的地方。但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特别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有自信,中医药的未来在中国,属于我们的杏林青年学子们;而对于我自己来讲,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是我的职责,我愿意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到中医药教育与研究事业中。

医药导报:请您介绍下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的教学特色及优势。

王建伟: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的专业设置目前主要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其前身为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在2002年已开设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专业5年制本科,2016年开始招收独立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生,为重庆市唯一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相比其他专业要多,不但要学好中医知识也必须学好西医知识。而将中西医融合一直是中医药的难题,此特点无形中对我们教师和学生要求就更高一些,学校院系都特别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专业师资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已拥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岐黄学者,以及多名具有博士后、博士履历的青年师资,部分师资具有教育部来华留学师资资格,是一支富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为主的优秀教师团队。另外,学院有先进的中西医临床的实训设施,以及健全的“三类导师”制度,保障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医药导报:您及团队目前的研究方向、重点项目是什么?

王建伟:目前重庆中医药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1个(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传承创新团队),我本人是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实验室定位面向国家和重庆市需求,创建一流队伍,坚持学科交叉,瞄准国际前沿,主要围绕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防治代谢性疾病进行研究,揭示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理论内涵、建立新技术和临床诊治新方案、筛选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研发用于代谢病相关组织损伤修复的新型中药水凝胶材料。形成了一个既有“重点”,也有“规模”,以点带面,多学科交叉,中西医结合、医工协同产学研融通的研发格局,研究成果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团队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密切合作,将现代新型材料科学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传承并创新,开辟代谢相关疾病的组织损伤修复中药新材料的研发方向。目前我和团队除合作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之外,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多项,部分项目正在与公司洽谈合作,期望不仅产出一批高水平理论成果,也可为临床创面难愈、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提供全新的策略;同时也将培养涌现一批中医药新型复合材料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

王建伟(左二)教授团队与国外专家座谈交流

医药导报:中医药的科研之路不易,请问您认为是什么动力让您在这个领域保持热情并且坚持下去呢?

王建伟:大家都说科研之路艰辛,我觉得既是也不全是。如果你认为有幸加入中医药科研大军的行列之中,这是一种缘分、兴趣和使命,也就不觉得累,反而会在其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每当我走入实验室,感觉心情一下子宁静下来,当全身心投入其中时,全然不觉时间飞逝。特别当解决一个难题或有一点新发现时,身心的愉悦难以用语言描述。当然,有时候也会觉得很枯燥乏味、情绪低落、做事效率低,这个时候就需要自我调整,从小视频、书籍或周围的人和事吸纳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来使自己尽快振作起来。我是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是根本职责,深谙“教学相长”之道,我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科研也是一样的,我带领指导着团队成员,队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的拼搏奋发同样深深影响着我,促使我不能停下来,也不敢懈怠偷懒。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使命感。中医药是祖国的瑰宝,是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身处当下繁荣昌盛的大好时代,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特别是在我们重庆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中,重庆中医药学院的建立事关重庆市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事关3200万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中医药服务的美好向往。我自己恰逢参与了学院的筹建和建设,自觉三生有幸,倍感荣幸,更应该担当起一份责任和使命,为重庆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医药导报:您工作之余有什么兴趣爱好?

王建伟:工作之余最重要的就是锻炼身体,我没有什么特长,早年喜欢晚上在操场慢跑,在跑步中可以同时凝神调整自己的心志。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研究报道说挥拍运动是比较好的中老年人运动方式,于是我有时间就打打乒乓球什么的,保持好体力,以便工作状态好,使工作生活形成一个好的良性循环。

医药导报:对准备从事中医药领域工作的学生和青年学者,包括重庆中医药学院的学子们,您有什么期望和建议呢?

王建伟:首先,祝贺大家很幸运加入中医药的大家庭;其次,祝愿大家奋发努力,不负韶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强基础、重经典、重融合、重创新,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药的学子,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添砖加瓦;最后,祝福大家学习生活愉快而丰富多彩!(记者 彭群方)

原文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LkJYVcnXwcvkElDLn0adwg


文稿来源:《医药导报社》公众号


版权©重庆中医药学院 渝ICP备2022003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