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教研室
针灸临床教研室作为传承与创新针灸学术与临床技能的重要阵地,始终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针灸临床人才为核心,以推动针灸学科发展为己任,在教学、临床、科研等领域深耕细作,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发展格局。
教研室历史积淀深厚,基于重庆中医药学院各附属中医院针灸科近70年的发展,承传吴棹仙、万云程、王毅刚等针灸大家的学术经验,发扬渝州针灸特色,以临床痛症、神经系统疾病、内妇儿皮肤类疾病等临床疾病为主要方向,将传统针灸技艺与现代医学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与临床体系,为后续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师资力量是教研室发展的核心支撑。在老一辈优质师资的带领下,教研室培养了一支构合理、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研究员1人;拥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1人。重庆市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教师1人,重庆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名。



教学工作是教研室的核心任务之一。在课程设置上,教研室紧密围绕针灸临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涵盖《针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美容学》《针刀医学》《神经病学》等核心及特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依托附属医院的优质临床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临床见习与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锻炼诊疗能力。教研室积极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了针灸虚拟仿真实训室、针灸技能大赛实训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参编了《针灸学》、《针灸治疗学》、《循证针灸学》等10余部高质量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针灸治疗学》课程获批重庆市、国家级高校本科一流课程。

教研室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积极鼓励教师开展针灸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针灸作用机制研究等领域的科研项目。近年来,教研室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 SCI、EI 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主编、参编学术论著5部。


展望未来,针灸临床教研室将继续以培养高素质针灸临床人才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临床实践基地建设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临床疗效与科研水平。积极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针灸学科的持续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