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概况

二级学院

(系、部)

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制

中医系



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学

100501K

五年

针推骨伤系

针灸推拿学

100502K

五年

中医骨伤科学

100513TK

五年

中西医结合系

中西医结合类

中西医临床医学

100601K

五年

中药系

中药学类

中药学

100801

四年

中药制药

100805T

四年

(统计时间截止到20235月)


专业设置

一、中医学

(一)发展历程

2002年,前身为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是重庆市中医药特色学科专业群支撑专业,重庆市唯一的中医学本科专业。

2010年,获批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5年,成为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获批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得教育部中医卓越医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2019年获批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中医学也是“十三五”、“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

2023年,整合为重庆中医药学院中医系中医学专业,具有中医学、中药学、生物学等优势学科与完备的课程体系。

(二)办学条件

中医学专业拥有专属教学场地7327.11平方米、实验(实训)室25间、教学仪器设备价值2467.685万元,临床直属附属医院5所(其中4所中医院所在区县已与筹备工作组签订协议,待学院设置后完善手续),编制床位5050张;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编制床位700张;教学医院6所,编制床位3016张。

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兼任教师128人(专任教师126名,兼任教师2人),其中承担中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任教师65人,教授(含主任医师等)15人,占比11.72%,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等)37人,占比28.91%;研究生学历96人,占比75.00%;硕士及以上学位107人,占比83.59%;专兼任教师平均年龄38.84岁,35岁及以下教师51人,占比39.82%

科研教学成果显著。2018–2022年科研立项共计10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8项;获各级各类奖励14项,其中省部级奖项3项。发表论文211篇,其中SCI 85篇,CSCD及中文核心期刊90篇。编写论著34部,其中主编12部,副主编10部;编写教材17部,其中副主编2部。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制】

五年

【学位授予】

医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中医学和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并具备较强的中医思维、临床实践和传承能力,以及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中医临床、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中医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以中医学、必备的现代医学为主干学科,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含中医疫病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

【培养环节】

本专业侧重于对中医学专业知识进行素质教育及中医思维、中医临床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中医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4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程、中医学和必备现代医学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在我校附属中医院或临床教学医院完成临床实习等学习工作。

中医学强调“早临床、多临床、跟名师、重经典”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安排,主要包含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其中必修课实践教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药理学实验、中医诊断学实训等;集中实践教学包括早期接触临床、中医内科实习、中医外科实习、西医内科实习、西医外科实习、急诊科实习等,重点突出本科生导师制和临床跟师门诊的传统师承教育培养模式,以培养出中医特色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去向】

大专院校、各级医院、科研院所、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中医的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工作。


二、针灸推拿学

(一)发展历程

2006年,专业前身为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是重庆市中医药特色学科专业群支撑专业,重庆市唯一的针灸推拿学本科专业。

2007年,获批针灸推拿学学术学位硕士点。

2014年,获批针灸推拿学专业学位硕士点。注重中医学术流派与特色的继承,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本科教学中。

2023年,整合为重庆中医药学院针推骨伤系针灸推拿学专业,具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生物学等优势学科与完备的课程体系。

(二)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良好。针灸推拿学专业拥有专属教学场地6607.51平米、实验(实训)室29间;教学仪器设备价值6151.53万元,临床直属附属医院5所(其中4所中医院所在区县已与筹备工作组签订协议,待学院设置后完善手续),编制床位5050张;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编制床位700张;教学医院6所,编制床位3016张。

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拥有专兼任教师105人(专任教师102人,兼任教师3人),其中承担中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任教师44人,教授(含主任医师等)13人,占比12.38%,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等)35人,占比33.33%;研究生学历78人,占比74.29%;硕士及以上学位85人,占比80.95%;专兼任教师平均年龄38.78岁,35岁及以下教师42人,占比40%

科研教学成果显著。2018–2022年科研立项共计80项,其中省部级项目40项;获各级各类奖励9项,其中省部级奖项2项。2018 – 2022年发表论文202篇,其中SCI 45篇,CSCD及中文核心期刊96篇;编写著作20部,其中主编5部,副主编8部,编委7部;编写教材25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4部,编委17部,主审1部。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制】

五年

【学位授予】

医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新时代人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热爱中医药文化,掌握系统的中医针灸推拿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和科研方法,具有较强的中医思维、批判性思维、整体思维、意象思维、中和思维,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传承发展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针灸推拿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以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为主干学科,开设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

【培养环节】

本专业侧重于对针灸推拿学专业知识进行素质教育及中医思维、中医临床技能、现代医学临床技能的训练,依托VR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能够高水平的完成现代医学相关学科知识及技能、针灸推拿相关临床技能的培训工作。其中前4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程、中医学和西医临床医学课程的理论学习及医院见习,最后1年在我校附属中医院或临床教学基地完成临床实习及毕业考核等工作。

专业人才培养施行“多临床、早临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分为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包括①基础医学实验: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实验等实验课程;②中医基础实训:主要包括中医诊断学实训、中药方剂实训等,培养学生中医四诊、辨证、识药、处方用药等临床思维能力;③中医临床实训:包括中医内、外、妇、儿、骨伤、针灸推拿技能实训等课内实训;④西医学实训: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和急诊医学等课程的实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含军事技能2周;早期接触临床实践32学时;临床实习48周;毕业考试1周;社会实践64学时;劳动教育32学时,着力培养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针灸推拿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去向】

各级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城市社区与农村基层医疗单位,主要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康复各科的医疗、行政管理工作,以及自主创业进行社区康复调理、运动保健工作、也可从事国际针灸推拿技术服务和医学交流工作。


三、中医骨伤科学

(一)发展历程

2007年,本专业前身为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开始招生。

2011年,依托针灸推拿学学术学位硕士点,开始招收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

2023年,整合为重庆中医药学院针推骨伤系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具有中医学、中药学、生物学等优势学科与完备的课程体系。

(二)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良好。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拥有专属教学场地6607.51平方米、实验(实训)室29间,教学仪器设备价值6124.35万元;临床直属附属医院5所(其中4所中医院所在区县已与筹备工作组签订协议,待学院设置后完善手续),编制床位5050张;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编制床位700张;教学医院6所,编制床位3016张。

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承担中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任教师50人,教授(含主任医师等)8人,占比8.9%,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等)36人,占比40.0%;研究生学历70人,占比77.78%;硕士及以上学位73人,占比81.11%;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8.8岁,35岁及以下教师32人,占比35.6%

科研教学成果显著。2018–2022年科研立项共计50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5项;获各级各类奖励6项,其中省部级奖项1项。发表论文104篇,其中SCI 36篇,CSCD及中文核心期刊45篇;专著:主编4部,副主编2部,编委5部;教材:主编3部,副主编1部,编委5部。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制】

五年

【学位授予】

医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医骨伤科学事业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中医药,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掌握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与基本知识、西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字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好岗位胜任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骨伤科相关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素质中医骨伤临床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以推拿学、中医学为主干学科,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推拿学、中医正骨学、中医筋伤学、骨伤手术学、中医骨病学、中医康复学、针灸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含中医疫病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课程。

【培养环节】

本专业注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知识及中医思维、中医临床技能培养,结合现代医学临床技能的训练,能够高水平的完成现代医学相关学科知识及技能、中医骨伤科学相关临床技能的培训工作。其中前4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程、中医学和西医临床医学课程的理论学习及医院见习,最后1年在我校附属中医院或临床教学基地完成临床实习及毕业考核等工作。

专业人才培养施行“多临床、早临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分为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必修课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内实验实训为主,主要包括有基础医学实验、中医基础实训、临床医学实训、中医临床实训等;集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军事技能、早期接触临床实践、临床实习、毕业考试、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实践教学贯穿专业培养始终,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与临床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中医骨伤临床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

在各级中、西医疗机构中从事骨伤学科的临床医疗工作,以及相关临床学科,如针灸、推拿、康复等的医疗工作;也可在各类医学院中从事骨伤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四、中西医临床医学

(一)发展历程

2002年,前身为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开设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专业5年制本科。

2016年,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开始独立招生,是重庆市唯一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为重庆市中医药特色学科专业群支撑专业。

2023年,整合为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具有中医学、中药学、生物学等优势学科与完备的课程体系。

(二)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良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拥有专属教学场地5029.42平方米、实验(实训)室25间、教学仪器设备价值4118.63万元,临床直属附属医院5所(其中4所中医院所在区县已与筹备工作组签订协议,待学院设置后完善手续),编制床位5050张;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编制床位700张;教学医院6所,编制床位3016张。

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拥有专兼任教师157人(专任教师155人,兼任教师2人),其中教授(含主任医师等)24人,占比15.3%,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等) 42人,占比26.8%;研究生学历130人,占比82.8%;硕士及以上学位138人,占比87.9%;专兼任教师平均年龄38.5岁,35岁及以下教师65人,占比41.4%

科研教学成果显著。2018–2022年科研立项共计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获各级各类奖励7项。2018–2022年发表论文138篇,其中SCI 79篇,CSCD及中文核心期刊59篇;专著:主编7部,副主编8部;教材:主编1部,副主编2部,编委8部。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制】

五年

【学位授予】

医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中医药,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掌握基础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临床实践与传承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新时代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五术”医学人才,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中具有初步中西医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科技创新潜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中西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含中医疫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

【培养环节】

本专业人才培养注重中西医临床医学相关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教育,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文学、史学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前4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程、中医学和必备现代医学课程的学习,其间部分学科安排医院见习,最后1年在我校附属中医院或临床教学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临床实习等。

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含必修课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必修课实践教学中主要专业实验(实训)包括:系统解剖学实验、局部解剖学实验、组织与胚胎学实验、病理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医学免疫学实验、中医诊断学实训、中药学实训、方剂学实训、中医内科学实训、中医外科学实训、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实训、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训、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实训、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实训、中医眼科学实训、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实训、针灸技能实训、推拿技能实训、诊断学实训(含实验诊断学和检体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实训、内科学实训、外科学实训、急诊医学实训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含军事训练,临床实习48周,毕业考试1周,社会实践共64学时,为实现早临床,还要求学生第4学期暑假期间进行社区卫生实习2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就业方向】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报考中西医结合专业、及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在各级各类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科研院所从事西医、中西医结合或中医专业医疗、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五、中药学

(一)发展历程

2004年,前身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重庆市唯一的中药学本科专业,为重庆市中医药特色学科专业群支撑专业。

2009年开始招收生药学硕士研究生。

2019年,获批“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获批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点。

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点。

2023年,整合为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药系中药学专业,具有中医学、中药学、生物学等优势学科与完备的课程体系。

(二)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良好。中药学专业拥有专属教学场地16466.21平方米、实验室103间、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431万元,临床直属附属医院5所(其中4所中医院所在区县已与筹备工作组签订协议,待学院设置后完善手续);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教学医院6所;中药类校外实习基地30个,野外实习基地2个。

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中药学专业拥有专兼任教师99人(专任教师98人,兼任教师1人),其中教授(含主任医师等)10人,占比10.10%,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等)37人,占比37.37%;研究生学历84人,占比84.84%;硕士及以上学位90人,占比90.90%;专兼任教师平均年龄38.55岁,35岁及以下教师40人,占比40.40%

科研教学成果显著。2018–2022年科研立项共计8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51项,累计经费2837.58万元;获各级各类奖励7项,其中省部级奖项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专利转化10万元;制定标准176项;选育新品种4个。2018 – 2022年发表论文134篇,其中SCI收录65篇,CSCD及中文核心期刊64篇;参编教材8部,主编学术专著4部,副主编学术专著13部,参编学术专著4部。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制】

四年

【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和现代化中药产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中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人文素养、中医药思维、创新精神,具有传承传统中药学理论与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创新和实践、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中药领域的相关行业,从事并胜任中药生产、质量检验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学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以中药学、化学、中医学为主干学科,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临床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含拉丁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学、药事管理学等课程。

【培养环节】

本专业的培养环节主要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教学和特色专题教育四大部分;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含军事训练、核心专业课程实习与见习、毕业实习与论文、社会实践;其它专题教育包括入学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就业指导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主要包含必修课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必修课实践教学包含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同时设有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野外实习、课程见习(医药企业、研究机构、医院、社区药房等见习);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以达成培养学生能够从事并胜任中药生产、质量检验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中药专业人才的教学目的。

【就业去向】

毕业后具有较全面的中药学专业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可在各级医院的药学部门、各类中药制药企业、保健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检验部门、省、市(区)县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科研单位及医药院校等从事临床药学服务、药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药品营销、中药检验、新药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


六、中药制药学

(一)发展历程

2004年,本专业前身为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制药本科专业,开办中药学(中药制药方向)。

2017年,开始招收中药制药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发展依托中药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重庆市中医药特色学科专业群支撑。

2023年,整合为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药系中药制药专业,具有中医学、中药学、生物学等优势学科与完备的课程体系。

(二)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良好。中药制药专业拥有专属教学场地16466.21平米、实验室103间、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431万元,临床直属附属医院5所(其中4所中医院所在区县已与筹备工作组签订协议,待学院设置后完善手续);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教学医院6所;中药类校外实习基地30个,野外实习基地2个。

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中药制药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22人,其中教授(含主任医师等)10人,占比8.2%,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等)38人,占比31.15%;研究生学历101人,占比82.79%;硕士及以上学位109人,占比89.34%;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7.24岁,35岁及以下教师55人,占比45.08%

科研教学成果显著。2018–2022年科研立项共计10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9项,累计经费2108.11万元;获各级各类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奖项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专利成果转化15万;参与制定标准2项;发表论文152篇,其中SCIEI收录59篇,CSCD及中文核心期刊80篇;副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4部;主编学术专著2部,副主编学术专著6部,参编学术专著6部。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制】

四年

【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热爱中医药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中药制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中医药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同时熟悉国家药政法律法规,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能够从事中药制备、中药新剂型与新辅料研发、中药制剂工艺与工程设计、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以中药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为主干学科,开设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化工原理、制药工程制图、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制药分离工程、中药制药工艺学、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课程。

【培养环节】

本专业的培养环节主要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教学和特色专题教育四大部分;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含军事训练、核心专业课程实习与见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特色专题教育包括入学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就业指导等。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主要包含必修课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其中必修课实践教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及中药药剂学、制药工程制图等专业课实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含军事技能、药用植物学等主要专业课程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等,以达成培养学生能够从事中药制备、中药新剂型与新辅料研发等方面工作专业人才的教学目的。

【就业去向】

中药制药企业从事中药药物制备、中药新剂型与新辅料研究、中药制剂工艺与工程设计、中药药物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技术、各医药公司从事药品营销、医药科研单位从事中药的新产品开发、新药注册等;各级医院从事中药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药品调配、药物制剂、药品检验;省、市(区)县级药品监管局从事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等。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