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栀子绿”到“振兴红”——三下乡考察队实地调查药用栀子产业助农记

发布者:中药学院发布时间:2025-09-15浏览次数:10


715日至19日,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药学院“青栀探乡行”社会实践团队一行9人,走进万州区后山镇与天生城社区,开展了为期5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药用栀子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公益服务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相结合,在助力当地栀子产业发展的同时,让中药文化扎根乡土。

1.田间地头听民声,把脉栀子产业痛点

716日清晨,团队来到后山镇栀子种植户张均德的田间地头。眼前的栀子林里,饱满的青果挂满枝头,产量可观,但张先生的脸上却难掩愁绪。“果子是不错,可就愁卖。”他向团队坦言,自己的栀子仅靠当地药贩子收购,价格被压得很低,远不及市场价;更让人揪心的是,每年都有大量熟果因销路不畅而囤积滞销。

团队成员一边仔细采集栀子青果样本,一边围绕销售难题展开讨论。有同学提出“对接中药材市场批发商”“探索电商直播带货”等思路,还有人建议打造“栀子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这些想法让张均德连连点头。

调研中,团队还发现了隐藏的问题:尽管张均德先生认为栀子植株无病虫害,但实地观察显示,部分植株叶片有虫咬痕迹,虫害程度不一。进一步交流得知,虽然万州区农业农村委的惠民惠农政策对栀子种植有一定支持,但力度尚未满足实际需求。“要是能有更多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这栀子肯定能种得更好、卖得更远。”张均德的期盼,成了团队记在心头的“任务”。

2.公益服务进社区,中药文化添活力

16日下午,后山镇老年活动中心热闹非凡。团队在这里开展药用栀子科普活动,成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栀子的药用价值、种植技巧,搭配图文宣传单,让老人们对身边的“中药草”有了新认识。

这个香囊闻着真舒服!”活动现场,团队准备的50余个中药香囊被一抢而空,香囊里的艾叶、薄荷等药材,都是同学们精心挑选的驱蚊安神配方。同时,20余位老人认真填写了关于栀子认知与健康需求的调查问卷,为团队后续工作提供了一手资料。此外,养生气功教学环节更是人气爆棚,指导老师带领大家舒展肢体,感受传统养生文化的魅力,现场笑声、掌声不断。

          

718日,天生城社区的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前期与社区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场地、彩排流程的努力,换来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栀子不仅能入药,还能做拓印?”在香囊拓印制作环节,孩子们拿着蘸取颜料的栀子果实,在布袋上印出一朵朵独特的花纹,家长们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栀子科普讲座和中药知识问答环节,更是让观众在互动中加深了对中药文化的理解,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

3.青春力量润乡土,栀香深处有担当

719日,团队召开总结会,梳理实践成果:针对栀子产业,形成了包含销售渠道拓展、病虫害防治、政策对接建议的调研报告;通过两场公益活动,近百位群众感受到了中药文化的温度。

以前觉得课本上的知识离生活很远,这次下乡才明白,中药不仅在药房里,更在田埂上、社区里。”一位团队成员在感悟中写道。正如团队口号“药韵润乡土,栀香入万家”所说,中医药学子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让栀子的清香,不仅飘在万州区的田间地头,更沁入了百姓的心田。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对“三下乡”精神的践行,也是中药专业特色的生动展现。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当地栀子产业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图文来源:“青栀探乡行”社会实践队

审核:秦莎莎 江雪莲 杨炀 王帆

排版:袁建丹






邮政编码: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