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中药生物技术教研室在D2-213开展2024学年秋季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邀请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王丹教授就生物合成的科研与教学开展指导交流。属于本教研室的郭非非、吕海宁和李贤熠三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线上参加了活动,中药学院其他感兴趣的老师参加了现场交流。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合成生物学的重要性,她认为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结构”、“基因组技术”之后的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在谈到教学时,王教授主要从生物合成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和学生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两方面提了建议。她强调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而学生要理解上述课程内容,必须具有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讨论生物合成的科研时,王教授首先从生物降解甲烷的细菌对煤矿瓦斯的深度消溶说起;她还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成果——红景天苷的生物合成过程及其转化。通过上述生物降解与生物合成的例子,王教授系统说明了生物合成的技术环节,并认为酶和细胞是整个生物制造的关键。与会的线上、线下的各位老师就生物合成的教学和科研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也与王教授共同探讨了有关中药与生物合成如何融合的问题。
本次教研活动增进了中药生物技术教研室与重庆大学王丹教授团队之间的了解,推动了双方之间在中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双方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度融合,密切协作,争取早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相应的创新性成果。
撰稿:刘飞
摄影:郑公义
审核: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