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药“毒”的内涵,远古的“毒”,泛指中药治病的特性,凡药皆为毒。传说神农尝百草“无毒者为食,有毒者为药”;比如《周礼·天官冢宰下》就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后世的“毒”,指中药服用以后可能发生的有害人体的不良反应。比如《诸病源候论》就记载“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与人危害,亦能杀人”;《素问·五常政大论》告诫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毒性中药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降低其毒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一是炮制减毒。绝大多数中药的毒性成分,比如生物碱,可以在长时间的加热过程当中被破坏。因此在炮制生川乌、生草乌的时候,将其久煮,或者将生马钱子砂炒,均可以使毒性大大的降低。
二是配伍减毒。中药的某些毒性作用,可以被另一些中药所拮抗。因此,利用他们的这种相反相成相互拮抗的作用,在处方配伍的时候,就可以使它们的毒性降低。比如商陆、芫(yuan)花、大戟的毒性作用,可以被大枣所拮抗;比如附子的毒性作用,可以被甘草所减轻。甘草是最常用于配伍减毒的中药。
三是煎煮减毒。因为大多数中药的毒性成分,都可以在长时间加热、加水这个过程当中被破坏,因此毒性中药的煎熬,可以通过延长煎煮时间来起到减毒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毒性中药煎熬需要更长的时间的原因。比如制附子内服,需要提前煎煮30分钟以上。
综上所述,毒性中药的使用,可以通过我们上述的三种办法来降低其毒性,提高其安全性。
【编者按】《神农本草经》载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神农本草经》载:“若用毒药疗病,先起于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