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归经”是指中药作用的定位。“归”是中药作用范围的归属,“经”是人体脏腑及其经络的总称。人体有十二条经络,它们分别是从心、肝、脾、肺、肾等脏腑所发出的,所以归经的实质,主要是归脏腑。
中药的“归经”,是指某个中药对人体某个脏腑及其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归某经的中药,对于该脏腑及其经络具有显著的作用,而对于其他的脏腑及其经络少有作用(作用较小)。
中药的“归经”理论,为临床上中药的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中医大夫治病,就是根据疾病的部位和中药的归经,来选用相应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性、味、功效都相同的中药,如果它们归经不同,它们临床上使用对象就不同。
如果病人心烦、口苦、口舌生疮,这多是属于心经有热,应选用归心经的黄连来进行治疗;
如果病人咳嗽、吐黄痰、流黄鼻涕,这多是属于肺经有热,应选用归肺经的黄芩来进行治疗;
如果病人小便黄少、混浊、尿频、尿急、尿痛、解不干净,这多属于膀胱经有湿热,应选用归膀胱经的黄柏来进行治疗。
可见,黄连、黄芩、黄柏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大苦大寒性味,也同样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但因为它们的归经不同,它们在临床上使用的对象就不同。关于中药“归经”的意义,您知道了吗?
编者按:据《医学源流论》载:“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万能致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