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是一味著名的补益中药。它为什么叫“五味子”呢?据古书记载它“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所以叫五味子。
五味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用药历史。《中国药典》收载了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两个品种。前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北五味子,一般生长在河北、东北等地,辽宁为其道地产区。南五味子则多产于黄河流域以南的区域,如华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北五味子表面呈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南五味子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在《中国药典》中记载的功能主治完全相同,中医传统用药时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也通用。
古人认为五味子五味俱全,能补人体五脏。上能补肺,止咳平喘;下能滋肾,涩精止泻;内能养心养肝,生津安神;外能收敛固涩,止出汗、止腹泻、止遗精、止出血。现代研究证实,五味子具有保肝、镇静催眠,保护心肌细胞,镇咳祛痰等多种药理作用。已有五味子糖浆、五味子颗粒等中成药上市。
五味子还是卫生部批准的食药两用药材。小剂量可作为食材,如将五味子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或熬粥时加入少许。五味子还可以制造饮料、果汁等。但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五味子时要注意其用量,不可一次性食入过多。
【编者按】
《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
【学术依据】
国家药典委员会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技术出版社,2020年第1版,第68,255页
徐晓玉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改革教材·中药药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282-284页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明确阐述了南五味子: “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本草蒙筌》也记载: “南北各有所长,藏留切勿相混”,自此,南五味子以“南产者”,北五味子以“北产者”作为区分,为明清众医家广泛认可。
《备急千金要方》五味子汤,兹录二方,方(1)由五味子、桔梗、甘草、紫菀、续断、地黄、竹前、桑白皮、赤小豆构成。功能清肺滋阴,消痰止咳。主治唾中带血,胸胁疼痛。方(2)由五味子、当归、麻黄、桂心、人参、干姜、紫菀、甘草、细辛、大黄、款冬花构成。功能润肺益气,止咳定喘。主治小儿风冷人肺,上气气逆,面青,喘迫咳嗽,昼夜不眠,食则吐而不下。
【道具药品】
五味子、北五味子饮片、酸枣及酸枣仁饮片。